10月26日,全國多地電商賣家的手機被一條短信驚醒——三季度增值稅銷售收入與平臺報送數據存在差異。這不再是傳聞,而是金稅四期「以數治稅」在電商領域的正式落地。
01 風暴眼:全國多地賣家收到核查通知
正是下面這條看似禮貌的短信,在電商圈掀起了巨浪。浙江、江蘇、福建、廣東、河南、安徽……多地賣家同時收到了類似通知。
關鍵變化在于:稅務監(jiān)管模式已經從「商家自報」變成了「平臺先報、稅局比對」。
截至10月15日,6654家平臺已完成信息報送,亞馬遜、Temu、SHEIN等跨境平臺全部在列。
雖然首批核查集中在國內電商平臺,但跨境賣家絕非高枕無憂。多位業(yè)內人士透露,跨境平臺的稅務數據報送同樣已完成,核查只是時間問題。
02 你完成糾正自查了嗎?
10月27日是三季度增值稅更正申報的最后截止日。在今天前完成更正,可避免每日萬分之五的滯納金。
賣家現(xiàn)在必須立即核對三個關鍵數據:
平臺銷售額:買家實際支付的全部價款(唯一正確的應稅基數)
平臺凈收入:扣除傭金、廣告費后的金額
賬戶回款額:平臺最終打到賬戶的金額(最危險的申報誤區(qū))
絕大多數被預警的賣家,都是錯把「回款額」當成了「銷售額」申報。
稅務局的比對系統(tǒng)現(xiàn)在升級到了三維模式——「企業(yè)申報 vs 海關數據 vs 平臺數據」,任何差異都無處遁形。
03 兩條路徑:國內主體與離岸模式的不同活法
面對核查,賣家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規(guī)路徑:
路徑A:國內主體運營(確認申報)
如果店鋪明確由國內公司運營,且核實后確實存在漏報、少報,唯一的選擇就是:在10月27日前完成更正申報,補繳稅款與滯納金。
路徑B:離岸模式運營(合理解釋)
如果是「香港公司收款、國內公司出口」等離岸模式,平臺數據與申報主體的差異是必然的。關鍵在于能否提供全套材料(轉讓協(xié)議、ODI備案、完整賬目)來證明商業(yè)合理性。
稅務局并非不接受新型商業(yè)模式,但要求業(yè)務路徑真實、合規(guī)。只要能提供完整證據鏈,離岸模式同樣可以解釋通。
已有賣家為僥幸心理付出代價:深圳某公司補稅罰款超9500萬,某箱包工廠被追繳1300萬。天鍵股份、雙槍科技等上市公司已開始自查補稅。
「無稅不申報」的時代徹底結束,「數據先行、監(jiān)管無感」成為新常態(tài)。對于所有跨境電商賣家而言,建立規(guī)范的財務體系不再是可選項,而是生存的必答題。
封面來源/圖蟲創(chuàng)意
(來源:Sheng老師跨境財稅)
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!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,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。?
收錄于以下專欄